在電車上的一則‘可楽’
広告裏
有一種特別的新奇
那是両個不同時代的瓶 也是両個不同的謎
当両個瓶口緊靠在一起
像両個凹凸的瞳孔 大眼瞪著小眼睛
瓶頸相依
文字是斜長体
她説:給世間的恋人們。。。驚喜
風景飛快地穿過許多乗客眼神
而未被注意
它細細的明朝体 儘自喃喃地自語
大小的両個空瓶
相逢在偶然的空間裏
日子是突出在生活之外的
可有可無的創意
当印象掃瞄在車窓的天井
那隻揺晃的 看不見的手
抓住了青春
是蔵在瓶裏 黒色的
黒色的液体
飲盡了浮生 流出的是
白色的‘可楽’
・・・・・・・・・・・・・・・・・・・・・・・
胸にずっと思いを
季節的伝説
春天 仍是不眠的風声
你揉進一些歎息的‘可能’
與粉塵 有一陣 没一陣的
都叫流光滲出 無言的涙来、、、
当季節一再重覆著 同様的語言
你早已不想再註解
或猜想 繾恋於季節的花神
当影子透過瞬息的門窓
所有的 眼、耳、鼻、、及舌身意
都将喚成猶疑而悸動的情緒
是雲 還是軽
是水流的汾淌
是声声・・・
在没有奶酪味道的早晨
遠遠而去的灯油声中
你醒来 是因為春、還是
運命在季節裏 被定義的
五言與絶句・・・・・
我所知道的、你的紋路
是一陣夜裏的風
把春天帯入神話的奇跡和狂嘯的呼吸
你是密密 密的 来臨
三月従枯木的行經 摘下墨鏡
継続探尋 継続痕跡
我従歩履的抽屜 掂捻地抽取防虫的記憶
現在要継続 不変的節気
継続採取花蜜 摘一年就是一生
天根月窟的叢林
假如没有 太多散落的信箋
樹是安於一生一世的禅定
那春天是你
是秘密在人間的沈浮
而上的記號的紋路
你密、密、密的
将季節染成年輪・・・・・
把春天帯入神話的奇跡和狂嘯的呼吸
你是密密 密的 来臨
三月従枯木的行經 摘下墨鏡
継続探尋 継続痕跡
我従歩履的抽屜 掂捻地抽取防虫的記憶
現在要継続 不変的節気
継続採取花蜜 摘一年就是一生
天根月窟的叢林
假如没有 太多散落的信箋
樹是安於一生一世的禅定
那春天是你
是秘密在人間的沈浮
而上的記號的紋路
你密、密、密的
将季節染成年輪・・・・・
作個半透明的人
讀四分衛之「穿牆記」
詩集到手上、已有両月餘。
在書架上很容易看見它。書皮和色調是相等的‘中庸’
而紙張是那種有些強調的‘白’、白的有些執念、不
易在桌上攤開、除非你想在封面留下摺印、那麼就
是拿在手中、要不它就很快地自動閤上。
書名「穿牆記」;作者「四分衛」。此詩集収録共有
六巻、其中以2007年、2008年的近作為多、還穿挿了
一些九〇年代掲載於報刊的幾篇。従毎一巻的主題来看、
詩人似以標題劃分出、其詩作的風格與哲思。
従標題的注解、隠隠感受到古今的意象、古典與新式的
語法諧趣、従中可見作者對於古典詩的深刻認知及對現今
的再結合。
我常想、一個従生死邊縁来回過幾回的人、對於生命
的看法是期待、是慶幸、是壑然、還是自在?
在「陣雨之間」這首中、讀出一點倪端
「詩人節
害怕自己的鼻子変長
所以我在鼻子上培養愛情
不敢譲情緒汜濫・・・」
另在「雨的藍調」
「秋節裡、冗長的雨
用指背試探水温
将栓著的詩句放生
以茶杯漱口 曾経的擁抱
原来早已従排水孔排出
我用海的寛度測量愛」
栓著的‘詩句’的放生、如同心理層面的抒発
它如何従杯中流逝、再某個可以接受宣洩的
「排水孔」釋放而出、
這一釋放、或能解成情緒上的、也是内心的寬容度
而海的寛度、是如何也無法量測、那麼愛的程度又
是如何以測得!?
這一段、従開始的秋雨、佈局的景象、慢慢移轉
慢慢地引導讀者的想像、雨、指、水、海、、、
温、涼、抒、測;這才譲令人覚起了、某種情緒
意義上的‘平衡’。
同様的詩人‘初恵誠’「四分衛」亦為「李沾衣」
、「初沾衣」擁有幾個筆名、依其名、有其截然不同
的意味、在巻後語中、有較詳盡的資料與説明、、;
而往往人們所認知的、便是執著於自己最早認知的那
個‘名’或‘自己’。又在一段経過後、回顧這些名
稱與歳月、往往可以寫成一串串的経歴、不経意地讀
到有些作者的簡介履歴、巨細靡遺如数家珍、讀来好
不驚心、継又感歎、其為何能如此地「透明」?
在詩集的封面有這麼的一段:
「你躱蔵在摺頁裏、
像星辰隠身於月色
你的愛情跑進詩裏
甜味酸味苦味渋味倶在背後閃躱
這一季的水色很深
你躱在牆後 穿牆而過・・・・・」
他説‘牆是軟的、依憑悲涼的記憶’!
這「穿牆記」中、似嗅到著一股濃厚的古典餘蘊、彷彿
重返古詩裏的典型章句、和現世中種種的隠喩與解嘲、
相較下、不同的意識形態、不経意地體現出来。到如今
時過境遷、又有重温的跌宕、在這麼一個多元的時代、
它是否仍波湶出「時代的反潮」、波紋蕩然至讀者的内
心層面?
在認知點的層層剥離後、仍可感覚有種力量、正透明地穿
過生命的邊際、穿過歳月的悲涼、穿過心霊的驚異、穿過愁
腸衷情、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無論是快楽或悲傷、或許並非毎個人所能経歴的過程、而繁
華過後是蒼涼也好、蒼涼是一種永恒的情緒、對於人生的価
値観幻滅之後、重新地‘再造’。
你将聴到内心深處、那一滴水声、如感歎的愁緒、交織後
迸発出霊魂的意識、瞬間了然了這一切、一切。
如非従死亡的邊縁、穿行而来、再走入‘多水草’的陽光海
岸、你或許無法體會那種「重拾」的快活。生命中還有什麼
可追尋、還有什麼可施捨的?
詩的霊魂就是這様、穿過重重的帷幕、它可以是創作、禅
修的、也是壑然的、更是悠遊的‘自在’的、、祂以一種最
簡単的形式、涵蓋了人世間的至情至性、超越日常的想像、
試煉我們的理智。但有時、卻很難達到那麼的‘透明’。
人間有太多的霊魂無法自在、也有太多的・・必需承載、如
果現實的人生是一面堅硬的土牆、有多少的理想、無法越過;
真實與虚幻交相糾葛的無奈下、是否可以站在一個角落、重新
審視這些的無奈與無助、従而獲得心霊上的一個解脱!這時候、
如果選擇作個半透明的角色、以一種旁観的心態来世界、従而
延伸出太以對生命的審美態度和感動。
最近受託、為舊識的詩人寫評、原稿一傳来校正、就修改
一次、一校一修;到最後連自己的筆名和簡介、也愈改愈短、
愈不知道該如何寫、、、。不禁要問問自己:為何這様「不
透明」?那麼還是作個‘半透明’的人、也好。
「穿牆」走過、這尚待認知的世界與悲喜!
不断續演的戯
讀余悦ー「道不離言」有感之二
在「道不離言」這篇章中、談到「不二法門」,文殊說道:「如我意
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
、而又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
有弟子問達摩:「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即吾是汝心、
吾答汝即是吾心。」道本無言、言説是妄、千萬経論、只是明心!
佛經説「一切有為法、皆如幻夢泡影」相對於明心之後、似又已轉変為無、
而無為已非文字可以形容、所以佛説:「不可説、不可説!」、老子也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説諸法従心生、不応有執、執即
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如此可見、佛所説的「不立文字」
指的是以「心」、外在的自我完全清浄之下、原来的‘心’才會出現麼?
一位高峰禅師所言:「東西南北、任遠遊騰;天上人間、逍遙快楽」、進入
此境界時、原来是不用言語表達的。
我在十多年前、初讀「法華經」、讀了不算短的一陣子、最後仍是閤上了
書本、好一段時間不再去翻閲祂。卻在諸多「佛、道」典籍中、感触到經中
的意義。尤在此間、遇到了一位道学深厚的‘易学修者’;所體會到一些関
於「性、命」之修的理念、對於經文之悟、再度地認知!
「楽育堂語録」(清・黄元吉著)裏所提到:道合自然、至始至終、倶不
離也、、。而其所強調的、内薬與外薬、内丹與外丹、取坎填離、、、種種
的喩象比名、無非以此身、稟叟天地、以其生来素具、、、。
而「法華經」中佛言「若欲説‘法華經’者、需入如来室、披如来衣、坐
如来座、、、」其又説:何是如来室、即是大悲心;披如来衣、即是柔軟心、
坐如来座、是‘一切法空’」到最後的境界、也還歸於「無」。
如是「道不離言」、言中之意、還有言説的成份!?余悦在此、有很貼切的
説明:
【「文字著述雖落於言詮,卻是修學的必要途徑,無指如何見月?無筏如何
渡河?「文字,波也,禪,水也。如必欲離文字而求禪,渴不飲波,心欲撥
波而覓水,及至昏昧寧至此乎?」<道不離言>,原由在此!】
而文字所載的是水、是波、是禅、還是法?佛説:「未到彼岸、法是真、若
到彼岸、法是假」;欲達、未達、是真、是假;此間、文字還是必要的工具。
在<法華七喻>,的幾則短篇中、‘余悦’以佛經来導讀的「開悟的無限慈
悲與智慧」諸多故事,在諸多令人枯燥乏味的佛學典籍中、能使人很快地融
入故事裏的情境中、易於接受。對於喜歡讀故事與観戯的自己来説、在此篇
章中、受益良多!
若将大量的言教文字,轉為嘲諷戱笑的戯曲章敍、以另一種的文學形式来展
現的教化功能。抛却許多生活的‘教科書’之後、有心解讀經典裏玄妙的訊
息、只在我們想了解的某種事情的當下、或即可感受到聖哲賢者們的思維、佛
可自由進入三千世界、従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杯水有八萬四千、、、那並非
神話!
在「道不離言」這篇章中、談到「不二法門」,文殊說道:「如我意
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
、而又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
有弟子問達摩:「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即吾是汝心、
吾答汝即是吾心。」道本無言、言説是妄、千萬経論、只是明心!
佛經説「一切有為法、皆如幻夢泡影」相對於明心之後、似又已轉変為無、
而無為已非文字可以形容、所以佛説:「不可説、不可説!」、老子也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説諸法従心生、不応有執、執即
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如此可見、佛所説的「不立文字」
指的是以「心」、外在的自我完全清浄之下、原来的‘心’才會出現麼?
一位高峰禅師所言:「東西南北、任遠遊騰;天上人間、逍遙快楽」、進入
此境界時、原来是不用言語表達的。
我在十多年前、初讀「法華經」、讀了不算短的一陣子、最後仍是閤上了
書本、好一段時間不再去翻閲祂。卻在諸多「佛、道」典籍中、感触到經中
的意義。尤在此間、遇到了一位道学深厚的‘易学修者’;所體會到一些関
於「性、命」之修的理念、對於經文之悟、再度地認知!
「楽育堂語録」(清・黄元吉著)裏所提到:道合自然、至始至終、倶不
離也、、。而其所強調的、内薬與外薬、内丹與外丹、取坎填離、、、種種
的喩象比名、無非以此身、稟叟天地、以其生来素具、、、。
而「法華經」中佛言「若欲説‘法華經’者、需入如来室、披如来衣、坐
如来座、、、」其又説:何是如来室、即是大悲心;披如来衣、即是柔軟心、
坐如来座、是‘一切法空’」到最後的境界、也還歸於「無」。
如是「道不離言」、言中之意、還有言説的成份!?余悦在此、有很貼切的
説明:
【「文字著述雖落於言詮,卻是修學的必要途徑,無指如何見月?無筏如何
渡河?「文字,波也,禪,水也。如必欲離文字而求禪,渴不飲波,心欲撥
波而覓水,及至昏昧寧至此乎?」<道不離言>,原由在此!】
而文字所載的是水、是波、是禅、還是法?佛説:「未到彼岸、法是真、若
到彼岸、法是假」;欲達、未達、是真、是假;此間、文字還是必要的工具。
在<法華七喻>,的幾則短篇中、‘余悦’以佛經来導讀的「開悟的無限慈
悲與智慧」諸多故事,在諸多令人枯燥乏味的佛學典籍中、能使人很快地融
入故事裏的情境中、易於接受。對於喜歡讀故事與観戯的自己来説、在此篇
章中、受益良多!
若将大量的言教文字,轉為嘲諷戱笑的戯曲章敍、以另一種的文學形式来展
現的教化功能。抛却許多生活的‘教科書’之後、有心解讀經典裏玄妙的訊
息、只在我們想了解的某種事情的當下、或即可感受到聖哲賢者們的思維、佛
可自由進入三千世界、従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杯水有八萬四千、、、那並非
神話!
静観寂聴ー讀余悦「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讀「余悦」有感之一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無生亦無死、無死亦無生;
這篇文章譲人連想到、‘賽斯’書裏的一個観念:
為什麼死亡對生物而言是必須的?
那是由於不断更新的能量,無法再被轉譯至肉體。
以人類的認知、生命脱不了佛家所講的「成、住、壊、
空」、到最後終将歸於塵土、、。
所有循著自然的~生成、熟稔、衰落、消滅的這個公式
、是「不可逆」;然在‘道家’的説法:「順為人;逆為神」、
認為生命的起源在於「両神相搏、合而成形」。這種不可思
議的陰陽媾合的玄妙、和歴史上許多神鬼的典故、卻有其異
曲同工之趣。
有太多的霊魂承載両了人間的千百態、無形中、延伸了凡
人的想像力、使得人們處在現実中的無奈、或者説宿命在叧
一個層次的世界裏、得到了「解脱」。
我特別偏好「牡丹亭」、劇中的杜麗娘、「因情而病、
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這種力量的主源来自深情、而
深情是心中的羽翼、得以超越了識神。即是是‘苦想’、也
是一種甘願和認同、這一認同、有如意識的再造、可以超脱
心中的自己、和肉体。這種深念的関注、所延伸出這様、那
様的想像、生命也因此生動了起来。
生活裏有了這些故事、不管是虚實、幻想、牽連、憧憬、
、、或多或少的従中窺視了生命的意義、和生死的「奇幻」、
這種奇妙的感覚、譲我們心甘情願地感動!
我彷彿聴見有人在‘倒背如流’地在説著一則則古今的神
話、憑空去揣測和想像那故事裏的情節、哲人日已遠、那
些人卻不断在戯台上、活生生地跳躍在眼前。
如「覇王別姫」裏的一句:不瘋魔、不成佛!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無生亦無死、無死亦無生;
這篇文章譲人連想到、‘賽斯’書裏的一個観念:
為什麼死亡對生物而言是必須的?
那是由於不断更新的能量,無法再被轉譯至肉體。
以人類的認知、生命脱不了佛家所講的「成、住、壊、
空」、到最後終将歸於塵土、、。
所有循著自然的~生成、熟稔、衰落、消滅的這個公式
、是「不可逆」;然在‘道家’的説法:「順為人;逆為神」、
認為生命的起源在於「両神相搏、合而成形」。這種不可思
議的陰陽媾合的玄妙、和歴史上許多神鬼的典故、卻有其異
曲同工之趣。
有太多的霊魂承載両了人間的千百態、無形中、延伸了凡
人的想像力、使得人們處在現実中的無奈、或者説宿命在叧
一個層次的世界裏、得到了「解脱」。
我特別偏好「牡丹亭」、劇中的杜麗娘、「因情而病、
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這種力量的主源来自深情、而
深情是心中的羽翼、得以超越了識神。即是是‘苦想’、也
是一種甘願和認同、這一認同、有如意識的再造、可以超脱
心中的自己、和肉体。這種深念的関注、所延伸出這様、那
様的想像、生命也因此生動了起来。
生活裏有了這些故事、不管是虚實、幻想、牽連、憧憬、
、、或多或少的従中窺視了生命的意義、和生死的「奇幻」、
這種奇妙的感覚、譲我們心甘情願地感動!
我彷彿聴見有人在‘倒背如流’地在説著一則則古今的神
話、憑空去揣測和想像那故事裏的情節、哲人日已遠、那
些人卻不断在戯台上、活生生地跳躍在眼前。
如「覇王別姫」裏的一句:不瘋魔、不成佛!
登録:
投稿 (Atom)
了無心緒地読著一封封朋友転送来、好一段時間、都未曾被打開的信、 夜深人静、間接点到這則礦泉水的広告短片 一對恋人在彼此對愛情的認知上的差異、或是執意 終究要面對分手的現実 広告詞説的妙・・・・就差那‘2%’ 那即是彼此的信任 在愛情的成分裏、占得那麼少、卻又那麼的被...
-
「青玉案 元夕」 (宋詞) 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馬雕車香満路。 鳳簫声動、玉壷光転、一夜魚龍舞 蛾児雪柳黄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 那人却在 燈火闌珊処。 詩訳: 春風が吹く夜に、花のような燈籠がいくつか 風に吹か...
-
安身 作者:育超氏 心安身自安 身安室自覚 心與身倶安 何時能把干 誰謂一身小 其安若泰山 誰謂一室小 寛如天地間 安分身無辱 知機心自閑 雖立人世巨 卻是自人間 詩訳: 心安んずれば身も自ずと安く 身安んずれば室も自ずを広く 心と身が倶に安んずれば 何事かよく相干渋せん 誰か一...
-
我們暫時忘記了天地、 上台與下台的歩履 那並非専注就能完成的儀式 静默是一段時間的分水嶺 我們反覆探索 随時被會思緒搗椊的冰柱 在練習存在與不存在的板書中 款款地傾一杯壺 那不思善與不思悪的真義 如何以尺 丈量距離 那残餘在桌上的茶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