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續演的戯

  讀余悦ー「道不離言」有感之二
  

  在「道不離言」這篇章中、談到「不二法門」,文殊說道:「如我意
 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
 、而又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

  有弟子問達摩:「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即吾是汝心、
 吾答汝即是吾心。」道本無言、言説是妄、千萬経論、只是明心!
 佛經説「一切有為法、皆如幻夢泡影」相對於明心之後、似又已轉変為無、
 而無為已非文字可以形容、所以佛説:「不可説、不可説!」、老子也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説諸法従心生、不応有執、執即
 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如此可見、佛所説的「不立文字」
 指的是以「心」、外在的自我完全清浄之下、原来的‘心’才會出現麼?
 一位高峰禅師所言:「東西南北、任遠遊騰;天上人間、逍遙快楽」、進入
 此境界時、原来是不用言語表達的。
 
  我在十多年前、初讀「法華經」、讀了不算短的一陣子、最後仍是閤上了
 書本、好一段時間不再去翻閲祂。卻在諸多「佛、道」典籍中、感触到經中
 的意義。尤在此間、遇到了一位道学深厚的‘易学修者’;所體會到一些関
 於「性、命」之修的理念、對於經文之悟、再度地認知!
 
  「楽育堂語録」(清・黄元吉著)裏所提到:道合自然、至始至終、倶不
 離也、、。而其所強調的、内薬與外薬、内丹與外丹、取坎填離、、、種種
 的喩象比名、無非以此身、稟叟天地、以其生来素具、、、。

  而「法華經」中佛言「若欲説‘法華經’者、需入如来室、披如来衣、坐
 如来座、、、」其又説:何是如来室、即是大悲心;披如来衣、即是柔軟心、
 坐如来座、是‘一切法空’」到最後的境界、也還歸於「無」。
 如是「道不離言」、言中之意、還有言説的成份!?余悦在此、有很貼切的
 説明:
 【「文字著述雖落於言詮,卻是修學的必要途徑,無指如何見月?無筏如何
 渡河?「文字,波也,禪,水也。如必欲離文字而求禪,渴不飲波,心欲撥
 波而覓水,及至昏昧寧至此乎?」<道不離言>,原由在此!】
 而文字所載的是水、是波、是禅、還是法?佛説:「未到彼岸、法是真、若
 到彼岸、法是假」;欲達、未達、是真、是假;此間、文字還是必要的工具。

 
  在<法華七喻>,的幾則短篇中、‘余悦’以佛經来導讀的「開悟的無限慈
 悲與智慧」諸多故事,在諸多令人枯燥乏味的佛學典籍中、能使人很快地融
 入故事裏的情境中、易於接受。對於喜歡讀故事與観戯的自己来説、在此篇
 章中、受益良多!
 若将大量的言教文字,轉為嘲諷戱笑的戯曲章敍、以另一種的文學形式来展
現的教化功能。抛却許多生活的‘教科書’之後、有心解讀經典裏玄妙的訊
息、只在我們想了解的某種事情的當下、或即可感受到聖哲賢者們的思維、佛
可自由進入三千世界、従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杯水有八萬四千、、、那並非
 神話!






 
  

0 件のコメント:

了無心緒地読著一封封朋友転送来、好一段時間、都未曾被打開的信、 夜深人静、間接点到這則礦泉水的広告短片 一對恋人在彼此對愛情的認知上的差異、或是執意 終究要面對分手的現実 広告詞説的妙・・・・就差那‘2%’ 那即是彼此的信任 在愛情的成分裏、占得那麼少、卻又那麼的被...